日前,环境保护部向京津冀及周边部分城市下发特急函,提出煤改气(电)没有完工的项目或地方,继续沿用过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。北京市紧急启动华能应急备用燃煤机组,减少本市天然气用量,缓解华北地区天然气紧张。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、中石油等供气企业也多方采取措施,尽最大可能增供天然气,保障群众温暖过冬。
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、民心工程。对此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按照企业为主、政府推动、居民可承受的方针,宜气则气,宜电则电,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,加快提高清洁供暖比重。
“宜”字是扎实推进清洁取暖的重要遵循,只有在清洁取暖涉及的能源供应、工程建设、价格补贴、安全监管等各环节落实因地制宜、因时制宜的原则,才能把好事办好。
住房城乡建设部、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今年9月出台的《关于推进北方采暖地区城镇清洁供暖的指导意见》突出体现了这个“宜”字。但在推行中,由于“煤改气”成本较低、耗时更短,一些地方在环保考核重压和高额财政补贴诱惑下,不顾自身资源条件,短期内大上“煤改气”项目。以河北省为例,按计划到2017年10月底前要完成以电代煤、以气代煤180万户,但截至11月底,全省“煤改气”用户达230多万户,超过原计划三成。
然而,天然气行业有其特殊性,突击上马易遭遇储运瓶颈,导致供应链条断裂,甚至遗留安全隐患。
数据显示,进入供暖季以来,全国日天然气消费量已连续突破历史高点。根据估算,今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升至40%。在供需紧张的时候,一旦遇到进口气“卡脖子”,不管减量也好涨价也罢,国内天然气供应都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。
改善空气质量,散煤控制是关键。但控制散煤后选择哪种方式实现清洁供暖,必须“宜”字当头,充分评估自身资源禀赋和群众承受能力,统筹规划、稳妥推进,切不可因政绩考核强压任务,盲目冒进。